過去幾年因為產業結構的轉變,全球對於台灣科技業的需求大增,國內外廠商加碼在台擴廠及置產,台灣享受科技業帶來的產業紅利及充沛的市場資金,大量資金流入股市及房市,股價指數由2019年的9,700多點到今年4月開始站上2萬點;加上民眾普遍將股市的獲利資金注入房市以獲取一個保值抗通膨的資產物件,使得不動產市場價量俱揚,即使是在2022下半年至2023上半年的升息循環期間,再搭配平均地權條例2.0的實施,也僅是短期壓抑了成交量,對於成交價的抑制並無成效。
2023下半年政府推出新青安貸款,原意為減輕年輕人購屋負擔,加碼利息補貼、提高貸款額度、延長貸款年限及寬限期,也使得首購族看準機會趁機進入房市,交易量明顯復甦,2023下半年的買賣移轉棟數也較2022年同期增加14%,價格自然難跌。2024年台灣經濟持續復甦,國發會也發佈4月份的景氣燈號為黃紅燈,顯示景氣穩定回溫,股市持續刷創新高,也刺激部分獲利資金再度流入房市,再加上科技大廠設廠題材炒熱台灣主要產業聚落,今年1-4月的買賣移轉棟數達11萬棟,較去年同期的8.5萬棟大幅增加3成以上。以此觀察,若經濟持續穩健復甦,且無推出新的房市管制或抑制政策,預估2024年的房市交易量應該能較2023年成長15%,一般民眾對於房價的認知普遍已經是易漲難跌。
▲圖一:2022下半年的買賣移轉登記棟數VS 2023年同期。資料來源:內政部統計月報/高力國際
▲圖二:2023年一月至四月買賣移轉登記棟數VS 2024年同期。資料來源:內政部統計月報/高力國際
科技產業議題火熱,資金大浪持續流向房市,亂象再度頻傳
台灣今年賴總統已在520上任,大家也都希望新政府能夠有新氣象新改革,其中一個就是民眾對於高房價的詬病及預售住宅市場買賣的亂象,政府是否能有新的且有效的解決方法。在蔡英文政府任內,除了央行的貨幣政策及房市信用管制外,期望透過1)社宅、2)租金補貼及新青安貸款、3)打炒房機制(平均地權條例2.0、實價登錄2.0、房地合一稅2.0)等三個主要措施來降溫房市,可惜在產業及股市帶來的資金浪潮,以及新青安貸款的推波下,抑制效果未彰,房價持續上漲。近期房市亂象頻傳,新青安專案衍伸人頭戶轉租,預售市場又再出瘋搶、排隊、抽籤等不當現象,且在地震過後新屋大受歡迎,在科技議題火燙的支撐下,房價不易回檔,此時入場更要小心,切勿投機想著寬限期過後再來轉手賣價差,就失去政府照顧年輕人的美意了。
提高住宅供給能量,將房市導向較健康的發展
目前新政府的路線,除了央行在6月的會議決議緊縮存款準備率並加碼第六度的信用管制外,似乎還是延續前政府的作法,並無其他新突破。我們希望「住宅」這項產品是要讓「人人住得起」,其實許多國家也都面臨年輕人購屋壓力沉重的問題,此時政府應介入市場,例如可以增加社會住宅的能量且更完善社宅的配備,參考新加坡的政策,將住宅明確區分為自用及投資目的,優先照顧剛出社會的年經人,保證其有組屋(見註一)可以居住,並且嚴禁投機及炒作行為,慢慢的提高住宅供給量,也會使得整體房市較為穩定;或者在預售市場上,將銷售價格透明化,例如參考周邊實際成交的類似成屋案件,再對照銷售個案條件,明確列表各種房型的價格區間,可以採樓層數(低中高樓段)或座向(面東或面西等)來訂價,杜絕肆意喊價炒作的行為。而手握大批待銷售餘屋的建商,也應該要規定限期出售,否則就要折價售出,以提高市場整體房屋供給量,讓供需市場透明化,將房市及房價導向一個較健康的發展。房市政策的完善並非一蹴可幾,更不是靠單一部會能夠做到,其中可能牽涉建築管理、內政、金融、財政等不同權責單位,不過最後的目標都是讓年輕人能生活更安心,並且持續增強台灣的產業優勢,讓薪資收入跟購屋成本相比,能夠達到一個比較均衡的點。
註一:新加坡組屋係指由政府所興建,在台灣可類比為社會住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