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學龍觀點:短暫休息後的蛻變-零售新風貌

 

2020年初開始的一場新冠疫情使得非常仰賴人流的零售產業變成零售「慘業」,實體消費歷經了三年的短暫休息後,在各國都已經「與疫共存」與國境解封的同時,民眾已磨拳擦掌準備在消費市場大展身手,該市場將重新迎來曙光。

 

2022年實體零售業強勁復甦,營業額及年增率雙創新高

回顧自2020年新冠疫情以來,台灣經歷了兩波較明顯的疫情高峰,首波為2021年5-8月,疫苗普及率低,疫情管制較為嚴格,民眾生活型態大幅改變,出門上班上學逛街吃飯都是一種奢望,絕大多數的消費與娛樂轉為線上,第二季及第三季的百貨公司及餐飲業的單季營業都經歷近10年新低;第二波為2022年4月起,病例確診數雖屢創新高,惟隨疫苗接種普及,多數人接受疫情常態化,第三季起人潮回流, 百貨公司及餐飲業的營運擺脫疫情陰霾,復甦力道強勁,全年百貨及餐飲營業額分別為3,946億元與8,653億元,年增率分別達15%及19%。

 


圖一 近年百貨公司及餐飲業營業額 (2019 Q1~2022 Q4)。資料來源:經濟部統計處 / 高力國際

 

消費者回籠,營運業者該如何面對疫後新局

民眾生活回歸常態,百貨商場重回規模最大的綜合商品零售通路別,不過全球各地皆邁入迎接解封後的人潮,民眾出國意願高漲,消費將更精打細算,業者使盡全力希望搶得疫後反彈的第一波商機。2022年百貨業績創新高,「民以食為天」,餐飲櫃位營收貢獻功不可沒,成為商場拚場的重要指標,業者紛紛積極洽談餐飲集團進駐,拉高餐飲占比;以新光三越全台營運為例,2022年營收 886 億,業績及獲利均破歷史紀錄,其中則以餐飲類業績成長 17 %幅度最高,「食經濟」成為商場經營火車頭,餐飲服務成為民眾前往的評估指標之一。

過去三年的新冠疫情可說是對各行各業營運的全身健檢,零售業也不例外,隨著疫情嚴峻程度,業者也滾動式調整發展策略,例如發展「會員經濟」,提供線上線下整合服務、外送宅配到府、多元行動支付功能、網路社群及品牌APP經營、數位科技及大數據紀錄消費者喜好、VIP室專屬服務等,都是在鞏固會員消費的黏著度,擴大消費客群。簡單來說,在網購及電商的競爭下,民眾現在進入商場買東西,已不僅是購物上的滿足,而是要能夠享受到更好的餐飲服務及特色體驗,從早期的「購物滿足」轉向為現在的「體驗滿足」。

 


▲寄望透過科技於零售地產的應用,給予消費者更佳的購物體驗,提升顧客忠誠度。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台灣早期百貨商場的垂直配置由下往上都是美食街、美妝品、國際精名品、時尚女裝、男裝及童裝,再以上便是家居家電或主題餐廳,如果主題性不夠強或亮點不夠,很難將選逛人潮拉到高樓層。演變到現在,為了增加消費者停留時間,從室內設計風格與業種業態配置去做出商場差異性,例如拉高體驗經濟及主題娛樂比重,並鎖定家庭客層及一站式服務,營運業者需發展出一套具備「吃喝玩樂」功能的複合商場甚至於複合主題餐廳,滿足不同年齡層消費者的需求,百貨商場的經營已不是單純販售商品,早已轉向為一個「多元體驗為主,物品販售為輔」的沉浸式零售空間。

 

科技與零售是否能迸出新火花

實體商場的經營面臨了消費者喜新厭舊的特性,以及電商網購的競爭,疫情干擾的這三年加速了各產業數位化腳步及向科技靠攏。零售業也不例外,各家業者在過去三年都積極經營會員經濟與線上線下虛實整合,強化推陳出新的數位體驗,例如採用AR科技互動穿衣或美妝體驗等。如今消費者已重返商圈,業者在發展複合體驗商場的同時,又如何運用科技提高經營管理效率,隨時滾動式調整經營方向切合消費者?除了蒐集大數據來精準掌握消費者偏好外,可透過科技管理系統地建置來監控商場各區塊人流,以達到自動控制空調溫度、過濾空氣品質或照明強度等來維持顧客選逛的舒適度?寄望透過科技於零售地產的應用,給予消費者更佳的購物體驗,提升顧客忠誠度。

 

**本網站之專家觀點文章是由第三人所提供並授權遠雄房地產張貼於網站,不代表遠雄房地產贊同其觀點,如需轉載須經本公司事前書面同意,並應遵守相關使用條款及尊重著作人之智慧財產權。

生活提案

活動報報

scrollTop